竞彩篮球

图片

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名医大家 > 国医大师 > 科研学术 > 学术进展

提出胸痹痰瘀互结理论开辟冠心病诊疗新蹊径 —记国医大师雷忠义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发布时间:2018-07-13 00:00???来源:???浏览次数:

国医大师雷忠义是全国第二批西学中、陕西中医学院西学中班毕业,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60余年,耄耋之年仍在坚持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他提出的胸痹心痛痰瘀互结理论被同仁们广泛认可,在该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国家级新药丹蒌片,为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诊治开辟了新蹊径。他常常对学生们提起幼年父辈们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正是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小时候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20世纪50年代初,恰逢共和国初建,百废待兴,他服从国家需要,中学毕业后,在陕西省第一卫校接受现代医学教育三年。自1952年开始,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工作,1961年由组织选送参加了陕西省第二批西学中班,在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3年。

中西医学属两种理论体系,中医多从宏观讲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理论较抽象,西医多从微观讲细胞、组织等,比较直观,容易接受。初开课时,有70多位同学,第一节课老师讲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课未讲完,很多同学听不懂,近50%的学员没坚持几天就退学了。雷忠义大师没有动摇,坚持了下来。

他怀着“医道通仙”、寻幽探密或有斩获的朦胧意念,怀着对中西医结合美好憧憬与执着,坚信“有疗效就有存在的价值和科学内涵”,三年困难时期,整日饥肠辘辘,但他仍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中医理论与典籍的海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熟诵经文汤头,而后顿觉天目洞开,收获颇丰,对他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头。搞中西医结合,要求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博,而且要专。为了这份事业,他坚信勤能补拙。近半个世纪以来,总是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信念,每天都挤出二、三个小时学习,常年订阅五种以上的医学杂志。白天忙,晚上补,雷打不动。并先后在北京西苑医院、阜外医院、北京人民医院,解放军第二、第四军医大学,上海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等处,补基础、补临床、补外语、跟随中西医名家研修学习。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为了患者,为了祖国的医疗事业,活到老,学到老。他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从“肾”治心,心肾同治。

20世纪70年代,他和他负责的陕西省中医医院内科心血管组,选择在农村设点调查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搞群防群治。期间,挖掘民间草药——羊红膻,制成单味和复方片剂,先后在关中地区四县八个大队,两个酿酒厂建立防治点,健全病案,定期送医送药上门,定期复查,坚持十余年,受到群众的欢迎,相关论文在1973年南京全国会议大会宣读,并刊登在《心脏血管疾病》杂志上,受到同行的肯定和专家讲学引用。进行了复方羊红膻片(即舒心宁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地标产品,无偿交给西安国药厂生产多年,获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此项研究1978年获陕西省卫生科技二等奖。

羊红膻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基础部同仁与国外某研究机构进行的合作研究中,发现其中降压作用的有效成分中具有α、β两种受体阻断作用。同时,还有降脂、降粘、抗过氧化及正性肌力作用。《羊红膻治疗高血压及冠心病466例分析》发表在《中医杂志》(1991年8月总第480期),获得了陕西省中医药及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羊红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医关于心本于肾的理论,打开了“从肾治心”即从传统医学补肾药物中筛选防治心血管病药物的新思路。

二、首创胸痹痰瘀互结论。

20世纪70年代,他在临床中发现,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有“痛”也有“闷”,他和团队大量翻阅经典,并结合临床摸索,首倡把胸痹心痛的痰浊说与瘀血说融为一体,提出痰瘀互结理论,并为当时的西安地区冠心病协作组提供了加味栝楼薤白汤的观察治疗方案,相关论文多次在全国会议(南京、福州、太原、上海)交流,并刊登在《陕西中医》上。1987年,以此为基础,主持陕西省科委课题“丹蒌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历时20余年,从传统中医理论以及药理学、毒理学、药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化学、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临床电子仪器监测等不同角度,论证了此一证型的大量存在,也证实了疗效的客观性,尤其是显著有效性。最终将针对胸痹痰瘀互结证型的国家级新药丹蒌片研制成功,获得了新药证书(国药证字20000066号),并转让给长春盖普药业公司,后由吉林康乃尔药业公司承接研制生产,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和选择。2003年该项目获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痰瘀互结证及新药“丹蒌片”被肯定。

近几十余年以来,欣喜地看到,胸痹痰瘀互结证逐渐受到了同行的重视与关注,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1年《中医药学刊》刊登国医大师邓铁涛的观点“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常见证候”。200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博士在“痰瘀互结与冠心病的辨识”一文中强调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也是常见证候,且贯穿始终。(《中医药学刊》2001年19卷16期)。2004年,中医科学院沈绍功教授在《中医学报》(2004年19卷10期)“以冠心病的远景和创新”一文中着重论述了痰瘀互结证。2009年张伯礼院士在《天津中医药》第2期发表“心脑血管疾病痰瘀互结证述析”,文中提出“痰瘀互结证显著增多,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谢性疾病中表现尤为突出”。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2003BC517103),重新对丹蒌片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性反应、降低心血管事件进行了临床及基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丹蒌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再一次证实了胸痹痰瘀互结理论的正确性,丹蒌片疗效的可靠性。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家,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吴宗贵教授认为:陕西省中医医院对胸痹痰瘀互结证及丹蒌片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丹蒌片作为CFDA唯一批准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用药,相继于2005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973项目课题前期研究《冠心病病症结合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2010年,丹蒌片入选国家中医药专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关键技术转化及应用研究项目》;2011年,丹蒌片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研究《痰瘀同治治法消退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2013年,丹蒌片参与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冠心病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的研究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证关系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2014年,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大品种丹蒌片Ⅳ期临床研究》。同时,做为国家医保目录品种,入选2015版国家药典。2014年以陈可冀、张敏州、霍勇为发起人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对AMI的口服中成药治疗,将丹蒌片作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唯一推荐的药物。而在2016年7月发布,由胡胜寿、陈可冀、高润霖、葛均波四位院士联合推荐的《中西医结合I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中,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I期心脏康复的慢性缓解期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期心脏康复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均将丹蒌片作为瘀浊互结型的唯一推荐中成药。

四、痰瘀毒互结和痰瘀毒风新论的提出及探究。

雷大师常常提及,痰浊和瘀血常相兼为病,两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相互胶结,在胸痹心痛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诸病源候论.心悬急懊痛侯》“邪迫肺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师发现部分患者不是单纯的痰瘀互结证,可兼见较明显热象,治疗给予化痰宣痹、活血化瘀,虽然有效但多不尽如意。这些患者多为久病不愈或急性加重者,这明显的热象是如何来的?大师总结,此热非外感,必是内伤。而痰瘀互结日久,生热化毒,郁热毒邪内伏致营卫不和,气血亏虚,形成痰瘀与热毒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促进了胸痹心痛病的恶化。由此痰瘀毒互结证的假说应用而生。他创制出自己的组方丹曲胶囊,现已做成院内制剂,并申报省级科研课题,目前正在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从临床疗效观察,丹曲胶囊针对胸痹痰瘀毒互结证有显著的疗效。

由胸痹心痛病心悸动多变化的特点提出痰瘀毒风理论。他认为痰瘀互结证,日久化热成毒生风。如对应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证等伴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改变,用痰瘀毒风理论指导,祛风解毒、活血化痰等治法,联合西医先进技术,治愈了几例交感风暴、室速、室颤患者。大师描述这些快速性的心律失常宛若《内经》中的“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痰瘀毒互结,既可以阻碍气机,气机不畅而逆乱,也因痰瘀毒本身耗气伤阴,阴虚而生风,同时,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风邪易外受,表现为胸痹心痛病本身之胸痛、胸闷,也有心悸、怔忡,乏力、气短,恶风、多汗等症状。痰瘀毒风互结,正气不足,虚实夹杂。

对于风邪理论的认识古医家就有认识。如:《灵枢?顺逆肥瘦篇》“郁而化热化火,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风胜则动,热胜则肿,……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在治疗选方中,张仲景所用的炙甘草汤、三甲复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等都寓有“潜阳熄风”和“育阴熄风”之意。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先生认为,冠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心电传导疾病、窦房结功能异常、心肌病、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离子通道异常、内分泌疾病、体液因素、交感副交感失衡等疾病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之快速心律失常和“风性善行数变”很相近,都可按照中医理论从“风”入手论治。

五、中西互补、扬长补短。

雷大师在痰瘀毒风理论指导下,成功的用中医治愈了多例西医难治的心血管疑难杂证。举典型医案两例如下:

病例1. 患者井某,男,66岁,于2012年1月10日首诊。主诉:发作性胸闷、心悸7年余,加重3月。2004年因急性心梗于某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冠脉造影示:LAD完全闭塞,LCX75%狭窄,RCA25%狭窄。行PCI术未成功,手术台上反复发作室速,给予静点胺碘酮、利多卡因、泵入艾司洛尔等,并植入ICD,肌注氯丙嗪、异丙嗪,术中ICD放电20余次,体外放电4次。3月前反复出现胸闷、气短、心悸、晕厥,再次于某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交感风暴”。住院期间,心电监测示:“阵发性室速、室颤”,有一天,体内ICD反复放电50-70次,几次体外人工电除颤,后给于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75mg,2次/日。病人自感生命濒危,惶惶不可终日。经介绍来竞彩篮球雷忠义教授中医门诊就诊。先生就是从“风性善行而数变”入手,中医诊断为心悸病(痰瘀毒风互结证),在用原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治以平肝熄风、安神定悸,活血化痰、清热解毒。方选:天麻钩藤饮加黄连、徐长卿、甘松、龙齿、珍珠母、琥珀、茯神、郁金、泽兰、野菊花等。经过服中药治疗大半年,共服218剂中药,胸闷、心悸、乏力症状彻底消失,心律失常、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未再发作。5年后(2017年4月)随访,胸闷、气短症状偶尔发生,阵发心悸、心慌症状未再发生,精神可,可如往常一样散步、正常生活。(2017-4-27)复查动态心电图:24h心跳91155次,最快心率86次/分,最慢心率58次/分,平均心律66次/分,室性异位心律192次,成对3次,室上性早搏75次。(2018-4-17)随访复查动态心电图,不仅没有室速、室颤,早搏基本消失。

病例2. 雷某,男,37岁,2011年3月16日初诊.主诉:气短、乏力、心悸5月。现病史:患者于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心悸、气短等症,曾先后就诊于两家西医医院,均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长期口服“螺内酯、氢氯噻嗪、酒石酸美托洛尔、贝那普利、曲美他嗪、辅酶Q10”等药,效果不显著,动则气喘,不能正常生活。心脏彩超示:全心扩大呈球形,左心室EF:29%(2011-6-21)。某西医医院建议做心脏移植手术,在找不到供体,非常绝望的情况下,经朋友介绍找中医试试。初诊时症状:胸闷不适,乏力、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纳差,睡眠差。查体:血压100/80mmHg,心界向双侧扩大,以左侧尤甚,心率70次/分,律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压陷性水肿(+++)。舌质黯淡,苔白厚腻,有裂纹,脉沉细。中医诊断:心衰病(痰瘀互结、气虚水停)治法:益气活血,化痰利水。方药:生黄芪、党参、丹参、川芎、赤芍、郁金、半夏、茯苓、升麻、枳壳、佛手、桂枝、茯苓、薏苡仁、北五加皮等。1月后患者活动耐力日益改善,经复查心脏彩超:心脏扩大较前缩小,左心室EF:35%(2012-8-7)。后改用雷氏养心活血汤化裁,经过半年中医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症状逐渐改善,活动耐力不断增强,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复查心脏彩超示:各心腔大小未见异常,左心室EF:50%(2012-12-7),复诊于原西医医院,同一个专家告诉他,不用做心脏移植了。复查心脏彩超示:各心腔大小未见异常,左心室EF:55%(2014-5-28)。

耄耋之龄的国医大师雷忠义先生,60余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今天,他仍然坚持中西合璧的学习和借鉴,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中西互补,探索新的治疗和科研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他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的成功创新,给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树立了榜样和自信。

QQ图片20210820171257.png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