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针灸治病,虽然比较安全,但有时也会因患者体质不同,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临床上常见的异常情况有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和血肿。具体介绍如下:
(一)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多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体位不适等引起。主要表现为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痿倦,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等。遇到晕针应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一般可渐渐恢复,并不遗留任何副作用。
(二)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多因患者精神紧张,或留针时间过长等所致。遇到滞针时,嘱患者不要紧张,医者可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等,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并将滞留的针具缓慢取出。
(三)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多因针刺时针具突然进入皮下,或运用补泻手法时用力较猛较速,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而导致肌肉强烈收缩引起,有时也可因患者在留针时改变体位等所致。出现弯针后如是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四)断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多因针具质量不佳等所致。出现断针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出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五)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多因人体血管分布因人不同而有一定差异,进针后医师难以避开所有皮下血管,致使刺伤血管所致。主要表现为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再做热敷,以促进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