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篮球

图片

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护理天地 > 健康园地

【科普园地】二十四节气之春分——阴阳各半,昼夜均分!

发布时间:2025-03-20 09:21???来源:???浏览次数:

 

 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后集解》解释:“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亦言:“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立弃均而寒暑平”。农历书:“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为二,昼夜平分、寒暑平衡。一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间,春分也是平分了春季的意思。在古时,春分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生;三候始电。



 春分节气知多少?


饮食调养

春季与肝气相通,故肝旺于春,与春阳之升发相应。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主疏泄、恶抑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曰:“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味入五脏,酸味入肝,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若肝气亢盛,疏泄太过,则易克伐脾土,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因此,春季宜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韭菜、大葱等,不宜食酸收之味。辛能散郁,利于肝气之发散,甘味入脾,能补益中焦,防止土被木伐。此外,春分前后,降水渐多,湿气偏盛,易阻脾伤胃,引起腹泻、呕吐、腹胀等,饮食中可多食薏苡仁、山药、小米、茯苓、大枣、赤小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千金月令》记载有:“春月宜喝粥”之说,粥类也是益气健脾养胃之佳品。




起居调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分节令,阴阳相半,昼夜均分,寒暑相平,万物呈现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之象。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为统一整体,此时应顺应自然界蓬勃升发之景,宜早睡早起,多去户外活动,应春天之升发,有助于机体阳气生发、阴气沉降。“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春不减衣,秋不戴帽”。春分后虽然天气日渐暖和,但昼夜温差较大,冷暖更迭易变,过早换减衣物,一旦气温骤降,常很难适应,同时造成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容易乘虚而入,而变生病疾。故应根据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及时添减合适的衣物,注意避风御邪。


  

情志调养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六节藏象论篇曰:“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主升主动,五行中属木,为“刚脏”,恶抑郁而喜条达,与自然界春季升发之阳气相应。春分时令,人们的精神情志应顺应自然界之升发向上的气候特点,以及机体阳升阴降的阴阳消长规律。《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怒伤肝,悲胜怒……”。若情志不畅,木郁不达,宣泄失宜,内郁化火,扰乱心神,则致焦躁、易怒、口苦、胁肋胀满、失眠、纳呆、腹泻等症状。故应做到心平气和,静心寡欲,迎风顺气,随风送忧,保持愉悦、轻松、乐观的情绪,切莫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




运动调养


春分时节,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气候转暖,故应适当增加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升发、气血的条达及增强脏腑机能。选择如散步、踏青、放风筝、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方式,能舒筋通络,畅通血脉,益气助阳,增强机体免疫力,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是春分时节的民俗之一,是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运动过程中需要跑动、牵线、控制等,动用了手、腕、肘、臂、腰、腿等各个部位,张弛有度,使全身得到锻炼,是一项健身与娱乐相结合的运动。此外,春季运动时一定要适度、适量,循序渐进,不宜太剧烈导致大汗出,因为出汗过多则会导致津液的大量丢失,而损伤人体正气。

     穴位调养


2027ed3b123f01e0bbf3a26a5eefa88.png



专家简介 


581e3381f3f7d3615a7d3be1186162f.png


刘国强 副主任医师、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援外医疗队针灸专家,陕西省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师从黄丽萍、曹荣禄名老中医,为西北针灸名家曹汉三“曹氏针法”第三代传人,注重针灸手法,精巧取穴。“面瘫专病门诊”负责人之一,带领其团队对面瘫病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