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篮球

图片

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护理天地 > 健康园地

【科普园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雷始鸣,惊蛰节到!

发布时间:2025-03-04 10:37???来源:???浏览次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于每年公历3月5-6日之间交节。在历史上也曾称此节气为“启蛰”。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动物入冬以后,藏伏于大地中,不饮不食,称之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春雷响,万物长”,唐·韦应物作《观田家》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1.饮食调养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人体五脏与四时节气相对应,春与肝应,故惊蛰时节应顺肝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气血顺畅。春季当令之色为青,故可多食绿色蔬菜,如韭菜、香椿、芡实等升发阳气的食物。应少食酸涩之品,因酸性收敛,影响气机之运行,不利于阳气升发,不利于气血宣畅。而甘味入脾,适当多吃大枣、山药等物,以补益脾胃之气。


此外,民间流行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寓意着与害虫分离,远离疾病。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温回升,阳热始生,气候干燥,人易出现口燥舌干、内热燥烦之症状。《本草纲目》指出梨:“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吃梨可以助益肺脾之气,调和五脏,润燥滋阴。


2.起居调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惊蛰时节,气温渐暖,人们容易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倦怠懒言,少气不语,此期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当早睡早起,注重睡眠质量,以保持精力充沛,同时多去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以使情志舒畅,消除疲惫。


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春捂”是硬道理。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出此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意为增减衣物应该注意保护好腿部、足部及下半身,而上身衣物可适当减少,以利春阳生发之势,切勿汗出当风,避免受风感邪。


3.情志调养


《黄帝内经》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祖国医学认为“四季”配“五脏”,肝与四时之春相应,春为木季,万物复苏,阳气始上。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肝为阴中之阳,主疏泄及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和畅,疏泄有度,则气血通达,人体之精神、情志、气血亦可如春日一样畅达自如、生机盎然。《摄生消息论》说:“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惊蛰时节,肝阳渐升,易燥易怒,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内郁化热,肝火上炎,浮越于上,易诱发心脑血管、精神情志类疾病发作。此外,肝气旺盛,易伐脾土,横逆克胃,亦应注意健脾护胃,合理饮食。


4.运动调养

惊蛰时节,万物吐翠,春暖花开,历经寒冬之潜藏后,终于迎来春之升发。经云:“春夏养阳”,养阳的关键在于“动”。人们可以选择慢跑、太极拳、散步、登山、体操、打球、踢毽子、跳绳等适宜自己的最佳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关节,舒展形体,宣畅气机,强身健体。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以防因骤然高强度运动而诱发肌肉、关节损伤。在户外时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等动作,以利于气血之流通,阳气之升发。此外,需注意惊蛰时节早晚温差、雾露霜气仍大,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阳气耗散,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以微汗为宜、同时要注意防御外邪侵袭,避免受风感寒着凉。


5.位调养

1.png





2.png



刘国强 副主任医师,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援外医疗队针灸专家,陕西省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师从黄丽萍、曹荣禄名老中医,为西北针灸名家曹汉三“曹氏针法”第三代传人,注重针灸手法,精巧取穴。“面瘫专病门诊”负责人之一,带领其团队对面瘫病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擅长:急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中风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特发性突聋、神经性耳鸣、眼肌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失眠;颈肩腰腿痛。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周日下午。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