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篮球

图片

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护理天地 > 健康园地

【科普园地】传统养生格言

发布时间:2025-01-24 14:56???来源:院微信公众号???浏览次数:

清代金兰生编著的《格言联璧》为我国古代格言的集成之作,其中摄生类格言与人们的日常保健密切相关,普遍指导着百姓的修身养性、却病延年,充分反映了千百年来社会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亦是传统养生学的精华所在。兹就相关格言数则,结合中医药学理,阐释如下:

【原文】求医药,不如养性情。

【译文】求医药(养生),不如调养性情。

【阐释】《周易》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古人释之云勿药不可试,所以深保其无妄之真也,是谓非因寒暑饮食所致之疾,保全真气,不必用药也会自然痊愈。养生有数端,或养性以颐养身心,或运动以增强体质,或饮食起居以保养身体,或医药调理以预防疾病,而以养性保健为先。中医养生,源远流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性延命录》曰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认为善养生者养性,应顺应自然,淡泊从容,不劳神,不妄为。《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并释之曰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惛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是谓心态要平和,情绪应稳定,喜怒无常、好恶无度则是丧失生命之内在。《外台秘要》曰:人心妄识,畏爱生病。是故,养生养性之要义,在于和心、少念、啬神,保持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和心理平衡。

老子云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善养生者养内,调身不如调心,养形不如养神。元代名医朱丹溪有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是谓养生先着在于平时,而清心节欲、调神保精、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之日常性情调养,便是养生之第一。

【原文】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

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译文】当心伤风伤寒,节制饮水饮食,是从自己的身体上避免疾病之法;减少嗜好情欲,消除烦忧苦恼,是从自己的心理上避免疾病之法。

【阐释】人之疾有身病心病之别,传统中医学主张身心一体,强调未病先防,内外兼治,身养心养并重。《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倘若情志、饮食、运动等方面失度,机体生理稳态必然遭到破坏,各种疾病遂因之而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宋代周守中认为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即中和是养生的至高境界。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维持机体中和之状态,调至阴平阳秘即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便是预防疾病之法,且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具体而言,风为阳中之阴,寒为阴中之阴,全阴则阳气不极,慎风寒,避外邪,是谓起居之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节饮食,戒暴饮暴食,去肥甘厚味,是谓饮食之和;寡嗜欲,戒烦恼,消除妄想、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等负面情绪,是谓心理之和。

《灵枢经》曰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元代医家罗天益言天之生物,五味备焉,食之以调五脏,过则生疾,是故饮食之道,勿过热、勿过寒,无过饥、无过饱,不强饮、不强食,然病从口入,谨和五味、规律饮食可有效保养脾胃,预防脘闷腹痛、泄泻等症。对于心病,自必心病还须心药医,而心药即是寡嗜欲,戒烦恼,养性情,断舍离,如此便心无挂碍,安然自在。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