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篮球

图片

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护理天地 > 健康园地

【科普园地】浅谈《千金要方》中的辟温方

发布时间:2024-12-27 14:27???来源:院微信公众号???浏览次数:

“虎头杀鬼丸”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虎头杀鬼丸

辟温方。

虎头(五两) 朱砂 雄黄 雌黄(各一两半) 鬼臼 皂荚 芜荑(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

 “温”字古已有之,而“瘟”字的使用约始于东晋之后。在清以前,伤寒、温病、疫病的概念存在混淆,因此“温”字在一些情况下同时涵盖了“瘟”字的含义。

如《伤寒例》中说:“(伤寒病)阳脉濡腻,阴脉弦紧者,更有温气,变为温疫。”《外台秘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皆有“辟温气”、“治温病不相染方”、“入瘟家令不相染着”的记载。足见在唐宋时期,“温”“瘟”二字仍有混用的情况。虎头杀鬼丸方下所注“辟温”,也是指对于此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

对于温病形成的原因,《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方上·伤寒例第一》记载:“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即温疫之气的来源是天地之间的一种瘴疠之气,须采用正确的药物和方法,才能预防其侵害人体。《备急千金要方》将预防温病列于伤寒篇之首,也是预防医学思想的体现。

在古代,民众尚且不具备认识传染性病原体的条件,往往认为瘟疫是鬼神作祟所致。鬼,《说文解字》释为“人所归为鬼。”其甲骨文下半部字形从“人”,上半部分象一个鬼头。右下角的“厶”(读如私),是因为“鬼阴气贼害,从厶。”古人认为鬼为精魂所归,人所难测,其性属阴,其气能害人性命。因此散布瘟疫的亦是恶鬼的一种,即疫鬼。

为了驱邪避疫,方中第一味药就用了虎头骨。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中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东汉·王充《论衡·订鬼》也引用《山海经》之说,记载了神荼、郁垒两位神人执苇索,缚恶鬼以食(sì)虎的故事。虎作为猫科动物中最凶猛的一种,毛色斑斓,声洪力大,形态矫健,分布地域非常广阔。早在商周时期,虎就已作为威猛的象征,在青铜兵器和青铜酒器的装饰纹样中出现,以求征伐得胜,护佑饮宴平安。如今仍能见到的布老虎玩具,往往被放在幼儿枕边,使小儿夜眠不受惊吓,也是这一古意的延伸。孙思邈认为,虎骨能除邪恶气,杀鬼疰毒,止惊悸,头骨尤良。因此虎头骨被作为本方的第一味药,也成为了本方命名的由来。

朱砂、雄黄、雌黄均为矿物药材。朱砂色赤通心,颜色纯正,民间舞狮之前,会以朱砂为舞狮点睛,有扬威镇邪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吉祥、喜庆,朱砂也就成为了辟秽纳吉的象征之一。雄黄、雌黄同产于一山,因其所处之地向阳背阳的不同而有药性上的区别,但皆有毒性,能杀虫、除邪气。朱砂、雄黄、雌黄遇热后会分解生成硫化氢、三氧化二砷及汞蒸气,过量接触对人体有害。

鬼臼生于山谷、林下阴湿之地,缪希雍认为其“乃阴草中之散结辟邪者也”,能够“治乎阴鬼之贼害”。皂荚、芜荑均能杀虫、除邪气,皂荚烧烟能辟温疫杀鬼。

绛即深红色,古代常用绛袋盛芳香诸药于身边或系带于手臂,悬挂于帐内、宅舍之中,发挥芳香化浊、协助正气的作用,以辟疫疠毒邪。

朔、弦、望、晦是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所对应的四种日期。农历每月月初为“朔”,此时为新月;每月十五日为“望”,为月圆之日,此日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亦取日月相会之意,故谓之“望”。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为看不到月亮的日子。月中分称为“弦”,新月渐盈至满,期间为上弦月;满月渐亏至晦,期间为下弦月。由上弦而望至下弦属阳,由下弦而晦至上弦属阴,望日阳气盛,晦日阴气盛。于晦望夜半取一丸焚之,亦有借辛香浓烈烈之药气辟秽浊阴邪鬼气之意。

虎头杀鬼丸及《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诸多辟温方不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也反映出中药方剂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透过“虎头杀鬼丸”的命名和组方,我们也能一窥古人生活的点滴,在相似的文化认同里感受绵延千年的血脉激荡。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