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随着卫生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过敏性腹泻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
小儿腹泻的病因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暑、热之邪与湿邪相合而导致腹泻,其中又以湿热致泻最多见。病毒性肠炎和湿热泻临床都以水样便为主,非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以及其他腹泻。中医还认为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功能较差,过饱、过饥或者是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均会损伤脾胃引起伤食泻,故饮食因素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和伤食泻具有相关性。此外 ,中医还认为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均可引起腹泻。
西医病因
西医认为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功能不够完善,肠黏膜的防御功能差,且因儿童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消化系统的负担较重,加之正常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故容易出现腹泻。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均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
病程分类
病程分类:2周以内的为急性腹泻;2周至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2个月以上的为慢性腹泻。
病情分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中毒症状的为轻型;胃肠道症状较重,同时出现轻度、中度脱水和(或)有全身中毒症状的为中型;出现重度脱水或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为重型。
诊断及辅助检查
病史
有乳食不洁及饮食不洁史,抗生素应用史或感受外邪病史。
临床表现
①消化道症状: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黏液及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
②全身症状:发热烦躁、精神萎靡或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休克等,慢性腹泻可有消瘦、乏力、水肿、身高和体重增长缓慢等慢性营养不良等表现。
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可见不同程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或高钠血症等。
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及培养,血液检查,其他病原学检测方法,过敏原检测,电子结肠镜/小肠镜检查,粪便PH值,基因检测等。
三
治疗方法
Ⅰ.西医治疗
1、补液疗法:口服补液,是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的首选方法;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或不能耐受口服补液的中度脱水者;鼻饲管补液:适用于无静脉输液条件的重度脱水患者。
2、饮食管理:继续饮食,对于伴有呕吐的患儿,轻型不禁食,可保持原有的饮食谱,继续饮食,适量减少脂肪和不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可以少量、多次进食;营养饮食,糖源性腹泻采用去乳糖饮食,过敏性腹泻根据食物过敏食物,但不应该限制已经能耐受的食物;静脉营养,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伴有重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的重症腹泻患儿。
3、锌剂:治疗补锌有助于急性和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预后,减少疾病复发,急性,慢性腹泻都推荐使用。
4、微生态制剂:目前多种益生菌在腹泻患儿中应用,普遍认为益生菌在可缩短腹泻病程。
5、蒙脱石散:适用于急性及迁延性腹泻可减少腹泻的次数和量。
6、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的应用适用于有特异病原体的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度实验结果选用抗生素,真菌性肠炎应根据病情停用原有抗菌药物,根据临床情况及病原体选用真菌药物。
Ⅱ.中医治疗
1、口服药物: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气阴两伤泻、阴竭阳脱泻等证型开具对症之中药汤剂口服。
2、外治疗法:根据辨证分型,运用小儿推拿、暖脾贴贴敷、针灸等外治疗法。
四、预防与保健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注意由少到多,每次限1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避免因婴儿大便次数多而怀疑其消化能力,从而不按时添加辅食。
(2)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乳具、餐具要卫生。
(3)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凉。
(4)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基于中国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疾病负担,根据产品说明书尽早(6周龄)开始在中国婴儿推荐常规接种与流行病毒株型别相匹配的疫苗,在感染风险增高之前尽早完成免疫程序。
(5)对于素体脾胃虚弱的小儿,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健康指导,可通过食疗、健脾助运推拿、中药膏方、穴位贴敷等方法进行体质调理增强脾胃功能,减少小儿腹泻的发病率。
(6)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或止泻剂剂。
(7)加强卫生宣传,保证宣传与预防措施的落实,集体机构出现感染性腹泻流行 应积极治疗,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