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气温升高时,病菌繁殖速度快,食物就更易腐败,因此夏季是各种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这时,如果不注意饮食、生活规律,就会发生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胃胀、腹痛、腹泻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今天,就请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四科的专家讲讲穴位埋线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运用。
穴位埋线作为中医外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原理是将可吸收线体埋入相应穴位,使其产生持续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其同时具有物理疗法对穴位的刺激和异体蛋白溶解的组织疗法,是一种多效应、多疗法的复合方法。其持续柔和的“长效针感效应”,可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尤其适用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且穴位埋线具有治疗时间短、作用时间长、患者痛苦小、依从性高等特点,临床运用广泛。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嗳气、早饱、反酸、恶心、厌食、腹泻等消化系症状而相关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因其病因不明,病机复杂,目前西医主要以促进胃肠动力、抑酸、抗焦虑、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等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学的“痞满”“腹胀”“胃痛” “纳呆”等与本病相似。本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肝失疏泄,可致气机紊乱,升降失常,可表现为一系列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在治疗时应从调理脏腑功能平衡入手,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是治疗原则。
研究显示,经穴位埋线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症状疗效指数、显效率、有效率较高,复发率低,同时胃肠运动、激素分泌、抗感染能力、心理因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可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症状。
治疗方法:主穴:中脘、足三里、天枢。配穴:肝胃不和证加肝俞;脾胃虚弱证加脾俞;脾胃湿热证加三焦俞;胃阴不足证加三阴交;胃络瘀血证加膈俞(除中脘穴外均用双侧)。操作:用可吸收线体对折旋转埋入相应穴位,每7-10天一次, 3次为一个疗程。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胃粘膜炎性病变。急性期多由化学性、 物理性刺激、 细菌及其毒素等引起。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以抗酸、保护胃黏膜以及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效果往往较差。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多为外邪、饮食、情志伤胃,导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穴位埋线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 IL-1β、IL-6、TNF-α 的表达从而起到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治疗方法: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配穴:针对寒邪客胃患者,增加胃俞穴;针对饮食积滞患者增加下脘、梁门穴;针对肝气犯胃患者增加太冲、肝俞;针对气滞血瘀患者增加膈俞穴。操作:用可吸收线体对折旋转埋入相应穴位,每7-10天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三、功能性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粪便量少干结的一类症状。如果病情较重、持续时间长,应及早就医查明原因。而由于不良排便习惯导致的功能性、习惯性便秘,则可通过穴位埋线,通过调节肠道功能达到规律排便。中医认为该病多为气血阴津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津少则不能润泽大肠,肠道干枯便行艰涩;或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生,流于肠胃凝滞固结致阳气不通,津液不行肠道难以传输而为便秘。据研究,经穴位埋线治疗后,患者自发完全排便、生存质量评分、Bristol 大便性状积分和排便困难程度、结肠传输率明显好转。
治疗方法: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归来、下巨虚、曲池、支沟。配穴:热结加合谷;气滞加中脘、行间;久病体弱寒秘者加脾俞、胃俞;气虚加灸神阙。操作:用可吸收线体对折旋转埋入相应穴位,每7-10天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呃逆为不自主的膈肌痉挛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可发于单侧或双侧的膈肌。是隔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使之突然下移、空气快速吸入呼吸道内而声门或气管上端的声带迅急关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声音。健康者进食或饮水过快或过多使胃骤然扩张,大笑、饮酒或姿势体位改变时肋间肌或膈肌所承受的压力骤然改变都可导致呃逆,这种呃逆多自行消退。还有一种心因性呃逆也属功能性,多由于受到某种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致。同时可伴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其他症状,如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内脏器官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等。穴位埋线具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呃的作用,可快速改善呃逆症状。
治疗方法:主穴:中脘、内关、膈腧、梁门、胃俞、足三里。随证加减。操作:用可吸收线体对折旋转埋入相应穴位,每7-10天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除以上穴位埋线的防治方法,大家还应注意平素生活起居饮食习惯。
1.适当增减衣物,夜间盖好衣被,以防腹部受凉而引发胃肠病或加重旧疾。
2.加强运动锻炼,注意饮食规律,胃病患者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尽量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利于消化吸收。
3.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悦和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
针灸四科简介
陕西省中医院针灸四科是由原针灸一科B区原班人员基础上分离发展而来,成立于2019年6月,在学科带头人、学术继承人杨改琴主任医师的带领下,秉承针灸科优良的科室精神,继承和发扬科室传统,在医院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以“特色技术兴科、服务社会大众”为主旨,突出中医针灸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契合传统与现代理念,坚持以针灸临床为主体,科学研究为推动力,开展与中医针灸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现有临床医师15名,护士27名。其中,主任医师3人(包含返聘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1人。设置针灸门诊1个,住院病区额定床位60张,可收治病人99人。
科室设备齐全,拥有电子针灸治疗仪、汉章针刀、TDP、脑循环治疗仪、中频脉冲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完全失神经治疗仪、肌兴奋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直流感应电疗仪、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电动直立床、综合训练工作台、电脑恒温蜡疗仪、电子生物反馈等多种治疗设备。
诊疗模式特色明显,以辨证施治、特色疗法(毫针刺法、电针、火针、梅花针、温针灸、隔物灸、长蛇灸、麦粒灸、百笑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中药热敷、中药离子导入、放血疗法、自血疗法、小针刀、耳穴压籽疗法、拔罐、闪罐、游走罐等)、各种疾病推拿及手指点穴等中医外治法,结合中药内服及外敷为基础,引入康复医学理论,结合人体生物力学,配合国内外先进仪器,对以神经系统为主的疾病进行特色康复治疗。同时,对亚健康人群所表现的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及代谢功能低下、对外界适应能力减弱等症状进行中医针灸特色调治,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