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冬至养生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的高度也逐渐升高了。我国的民间习俗是从冬至起开始数九,九天为一小节,“三九”前后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段,有“冷在三九”之说。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数九寒天,阴气最重,阳气初生,严寒凝野,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储存能量,为迎春之生机勃发作好准备。而人体之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成形胜于化气。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眼于一个“藏”字。过了冬至,阳气就会一点点生发,春天万物也会开始由秋冬的衰败,转为生长。
冬至你好
一饮食调养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民间亦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宜多食温性之食物,忌凉远寒,以助阳长,平衡阴阳,强体健身。
冬至是一年之中天气最为寒冷的时节,羊肉、牛肉、狗肉具有燥热温补的效果,能预防“三九寒冷”,但量不宜太多,过食肉类等肥甘厚味之品,易导致饮食不化,损脾伤胃,聚湿生痰。冬至时还可以多吃些诸如花生、核桃、栗子、榛子和杏仁之类的坚果,因为坚果性味偏温热, 在其它季节吃容易上火, 而冬天天气较冷,吃坚果有御寒的作用,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当然吃坚果也要适量,且因人而异。
冬至之时,大家都知道吃“饺子”,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时节要吃饺子,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下来的,“进则救世,退则济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时,大堂行医,诊病施药,被后人传为佳话。后来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值隆冬,他看到白河两岸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冬至这天,他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一起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及药物捞出来剁碎做馅,用面粉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后分发给前来求药的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感到浑身上下暖暖的,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很快就好了。于是,后人便在冬至这天,照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饺子”或“扁食”食用,一直相沿到现在。
二起居调养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寒冬时节,不应扰动阳气,破坏阴阳互约之平衡,故提倡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祖国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
在冬至养生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要提醒大家添衣加背、注意御寒保暖,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头部、手部、足部的保暖,预防冻疮发生。
三情志调养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说,冬季时节,万物潜藏,人体亦順应自然之气候变化而适应,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神定气静,控制情志活动,如古人所言之,如对待他人之隐私而秘不宣扬,又如获得珍宝那样感到满足。如是,则“无扰乎阳”,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精神调养方面,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强求名利患失,合理用脑,发展心智,保持平和,避免劳累过度、早睡晚起、积劳成疾。
四运动调养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冬至起,天地万物的阳气开始升发,人体也顺应自然,运动就是最好的升发人体阳气的方式。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冬日虽寒, 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同时也要指出,冬天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即上层气温高, 而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活动,工厂、家庭炉灶等排出的废气,不能向大气层扩散,使得户外空气相当污浊,能见度大大降低。有逆温现象的早晨,在室外进行锻炼不如室内为佳。
穴位保健
冬至之时,心亦向暖
壹
专家简介
刘国强 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副主任,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援外医疗队针灸专家,陕西省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师从黄丽萍、曹荣禄名老中医,为西北针灸名家曹汉三“曹氏针法”第三代传人,注重针灸手法,精巧取穴。“面瘫专病门诊”负责人之一,带领其团队对面瘫病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擅长:急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中风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特发性突聋、神经性耳鸣、眼肌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失眠;颈肩腰腿痛。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周日下午。
科室简介
【科室概况】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成立于1956年,曾以一大发现(首例经络敏感人)、两大发明(针刺麻醉、电针疗法)扬名于海内外针灸界。在曹汉三、朱龙玉、陈克勤、章逢润等几代人近70年的不懈努力下,针灸科先后被评为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重点专科和“十一五”重点学科。
秉承团结奋进的科室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针灸人临床经验,坚持以针灸为主体,突出中医特色疗法优势,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服务。现有医生32名,其中高级职称10名,研究生导师2名,省名中医2名,博士2人。针灸一科病床90张,分为A区、B区,门诊两间,设有面瘫专病门诊。
【诊治范围】
1、特色优势病种:面瘫病,中风病(肢体功能障碍、吞咽障碍、言语障碍、大小便障碍),痹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疾病、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腰背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病、落枕、急性腰扭伤、强直性脊柱炎等),耳鸣、耳聋,失眠;
2、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眩晕、头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眼肌麻痹、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3、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咽炎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痛、呃逆、腹泻、便秘等;
5、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
6、五官科疾病:鼻炎、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近视、干眼症等;
7、皮肤科疾病:带状疱疹、荨麻疹、湿疹、痤疮、黄褐斑、神经性皮炎等;
8、妇科疾病:痛经、月经失调、乳腺增生、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压力性尿失禁、产后病等;
9、男科疾病:前列腺增生等;
10、儿科疾病:小儿厌食、遗尿、咳嗽、虫症等;
11、其他:肥胖病,代谢综合征及亚健康状态等。
【面瘫专病】
采用针刺、闪罐、温针、电针、梅花针、放血、埋线、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急性面瘫、恢复期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有着系统治疗方案,疗效显著。
【科室地址】
住院病区:2号住院楼8层(A区)、7层(B区);
门诊地址:门诊三楼针灸一科1诊室、二楼针灸一科2诊室。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