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一、孩子“小动作”频频,小心抽动症!
抽动障碍(抽动症)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儿童行为问题,临床中大部分抽动症患儿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四肢抽搐表现,大多皆是从一些微小的局部抽动或无意义发声开始的。抽动症好发于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临床症状多样,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是以眨眼、吸鼻子、耸肩等面部的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吐痰、打嗝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
(1)运动性抽动:
面部(眨眼、斜眼、皱眉、张口、伸舌、噘嘴、歪嘴、舔嘴唇、皱鼻等);
肩颈(点头、仰头、摇头、转头、斜颈、耸肩等);
四肢(动手指、搓手、握拳、动手腕、举臂、伸腿、伸膝等);
躯干(挺胸、收腹、扭腰等)
(2)发生性抽动:吸鼻声、哼哼声、清嗓子、咳嗽、尖叫、犬吠声等
(3)共患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学习困难、暴怒发作等;
二、抽动症状莫轻视,影响儿童身心康!大多数家长朋友们常常会说:“不就是小动作吗?长大肯定就好了。”
(1)据临床研究报道,90%~95%的患儿的抽动障碍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但在抽动症状出现的过程中,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学习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
(2)儿童期是孩子形成心理特征、个性倾向的关键时期,会影响小孩一生的心智成长。(3)抽动症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进而影响与家人、朋友的人际交往,出现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等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三、病因与病机复杂多,传统疗法有良效!目前关于抽动症之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躯体疾病、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相关。
(1)心理因素:遭受惊吓、情绪激动、学业负担繁重、长期焦虑不安、刺激的动画片,生活中经历不愉快的事件等。
(2)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单亲家庭、缺少关爱、训斥或打骂孩子、家长对小孩管教过严等。
(3)躯体疾病:感冒、过敏、腹泻等,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抽动的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4)不良习惯:还有些孩子对别人眨眼、抽鼻子、清嗓子等行为感兴趣,反复模仿而逐渐行为固定。
(5)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家庭中若有抽动症患者,那么相较于其他儿童而言,其发生几率明显较高,故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可能与整个家庭环境诸因素密切相关。
四、治疗(1)西医主要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抗癫痫药物等为主。(2)中医以中药、针灸(体针、头针、耳针)、穴位埋线、推拿、耳穴、刮痧、放血、艾灸等疗法为主。临床中,重在以辨脏腑虚实为主,从心肝脾肺肾五脏入手,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是否方法越多越好,越多越有效? 答案是:个体化治疗
五、预防护理(1)居住环境要安静,减少噪音;避免感冒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打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刺激食物)(2)饮食护理:适宜食物:绿叶蔬菜、鱼、牛奶、粗粮、核桃、莲子、百合、水果;不宜食物:煎炸、烧烤、油腻食品及滋补品、饮料等;忌引起大脑兴奋的食物(巧克力、茶、咖啡);
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挑食、偏食;最后,抽动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医生、父母、老师及周围人的全方位共同支持,关爱儿童健康,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
针灸一科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是国家卫生部临床优秀重点专科,陕西省中医管理局“九五”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并被列为全国中医针灸学继续教育基地和陕西省临床研究基地。
目前包括针灸住院部和针灸门诊、针灸康复门诊,住院部设两个病区(A、B区),病床90张。现有医护人员66名,其中高级职称9名(研究生导师、国家或省级名中医等4名),设有面瘫专病门诊,医疗技能省内领先。
科室具有特色的诊疗模式,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所见的各种不同证侯按脏腑疾患、经络病候和相应组织器官病证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辨证论治,采用中医特色疗法(毫针刺法、针刺运动疗法、电针、火针、梅花针、温针灸、隔物灸、长蛇灸、麦粒灸、百笑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中药热敷、放血疗法、自血疗法、小针刀、耳穴压籽疗法、拔罐、闪罐、游走罐)等中医外治法,结合中药内服及外敷为基础,引入康复医学理论,结合人体生物力学,配合国内外先进仪器,对患者进行特色康复治疗。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